一抨泥土,遇见石湾,便有了佛山陶艺的模样。
一次碰撞,相约新媒体园,从此佛山陶艺便有了不一样的成长轨迹。
传统陶艺与现代审美、手工匠人与创意营销
当传统的手艺遇上创新的工艺
艺术IP如何传承和创新?
近日,由佛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指导、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佛山新媒体产业园承办的《佳牛有约》展暨传统艺术IP如何创新和活化运营交流会顺利举行。
▲从左往右,依次是陈超、邓成、陈雄军、潘汾淋、刘和平、廖海峰、张鹏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文史馆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潘汾淋领衔陶艺届大咖、廖家窑艺术馆馆长廖海峰、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和平、广东诚成文化艺术创始人邓成、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陈雄军以及恒新增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陈超、星聚汇智数字传播机构总经理张鹏等嘉宾,一同探讨陶艺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市场转向和拓新问题。

以下是现场提问和对话环节,Q代表主持人提问,嘉宾精彩回答以飨读者。
Q: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传统艺术IP的创新和活化运营,大家来新媒体园,肯定忽略不掉园区的“网红公仔”,其实这件作品的幕后推手就是恒新增材这家3D打印公司。陈经理先跟我们分享下这里头的故事,艺术创作怎么和3D打印结合?对艺术和艺术家来说,3D打印意味着什么机会和可能?传统陶艺如何做衍生品?
陈超:这套公仔是广美魏华教授China 功夫的复刻作品,恒新增材运用了自主研发的手持式高精度蓝光扫描仪对魏老师的原版作品做了扫描,通过扫描获取了原版作品的高精度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了放大处理。相较于传统的CNC铣削,通过3D打印的作品完美的还原了魏老师原作品的各种细节特征,而传统的户外雕塑内胆常使用泡沫铣削而成,很多细节的表现就会丢失,并且传统铣削加工需要4天加工时间,但是通过多台3D打印机同时加工,只用了2天完成,时间节约了一半。考虑到作品需要长时间的户外放置,我们又在3D打印的作品上涂上了一层玻璃钢材质,保证了在户外放置的耐温及强度。最后魏老师工作室又为这批作品绘上了艺术的涂装,这就是这套china 功夫复刻作品的制作故事。
艺术创作怎么和3D打印结合,这也是我们3D打印圈一直在摸索的一个方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念是3D打印可以更大的发挥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并且我相信3D打印工艺未来会应用到更多的艺术创作中。
3D打印是一种先进的加工方式,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受结构限制,可以制作任意复杂的形状,那么就解决了艺术创作者和加工手段之间很大的一个矛盾,在过去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产品工业设计,往往到最后都会向加工手段做出妥协,因为即便创意再好,但是在过去传统的加工手段没办法制作出来,只能选择妥协或者直接放弃,那现在有了3D打印技术,艺术家和设计师就可以尽情的放飞自己创意,各种天马行空,最后都可以交给3d打印来实现。
传统陶艺如果做衍生品,这个问题我之前和魏老师、包括在场的廖老师也探讨过多次,传统陶艺作品比较古朴,我们觉得可以加入一些3D打印镂空复杂的元素,比如金属3D打印,尼龙3D打印的配件或者作品的某一部分运用3D打印工艺加工一部分传统没办法实现的,起到点缀的作用,不破坏传统的陶艺作品的韵味,但同时又加入了一丝现代的元素和制作工艺,可能会使得这类陶艺衍生品的受众用户更年轻化一点,目前在饰品的创作中,已有多家工作室,在运用3D打印创作饰品,其特点就是造型新颖、时尚,很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所有我们觉得陶艺衍生品也可以往这个方向做出一些尝试。
Q:陈经理刚提到在场的廖老师其实公司的合作伙伴,所以想问下廖老师,在打造廖家窑这张文化名片上,利用了哪些新技术、新模式?说起廖家窑,“父传子”的代际传承是它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基于创新的视角,您觉得跨代创业要注意哪些问题?
廖海峰:创业必须要有创业的一个基础,刚好我父亲对石湾陶瓷的泥、釉、火都比较熟悉,所以刚好我传承了他这方面的技术。创业的话,如果自己不会(技术)的话就比较受限,加上我父亲比较全面研究这些技术,所以我是够基础、够条件自己去创业。
在创新方面,我现在结合很多3D打印技术,作为一个新科技的辅助手段,3D打印可以更加省时省力,而且出品比较稳定。大家都知道,近两年石湾陶艺整个行业比较低迷,急需一种新的创新渠道。以廖家窑为例,最近我们选择跟中国邮政合作,把大众很熟悉的生肖邮票变成立体化的作品。作品一旦完成,可以借由3D打印技术进行建模、开模、直至量化生产。现在世界更新迭代加快,所以作为一项传统事业,石湾陶艺也需要去摸索可以改良的路径,大家一起研究,共同进步,整个行业才会更加良性发展。
Q:现实世界迭代加快,的确眼下一块屏幕,通过直播,可能就有了成千上万的流量。张总觉得艺术陶艺如何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直播平台尝试新的营销方式拓宽市场?在线上营销这块,艺术陶瓷选品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张鹏:以前做生意或做商业化的东西,因为没有数据,全凭自己这样或别人那样的某个想法,但随着云模式的开启,很多企业已经不再用人脑而是用数据分析问题了。因为数据的反馈结果要比人脑更精准,这是不用去反驳的事实。
关于如何利用抖音、快手、淘宝等直播平台去拓宽传统艺术的产品市场?这问题需分开来看,像淘宝、京东、天猫,唯品会这一类的平台,我们一般称之为一类电商。一类的电商最大的痛点就是流量很贵。现在至少是三块、五块,有的行业甚至十块、二十块才买到一个点击流量。
在一类电商很贵的时候,像抖音,快手这类属于是新媒体里面的自媒体,目前流量便宜,不用花费,主要靠内容带货出圈。在这套模式里面有个“人、货、场”的概念。实际上人、货、场里边儿最大的一个痛点是在于货。货不好,谁都卖不动。
带货的过程是在于展现货的过程之美,也就是通过新媒体去打通销售渠道。比如产品的设计元素怎么来的,产品怎么3D建模,产品怎么展示细节最终又呈现一个成品,只要把过程全部展示出来,那么一定能达到它的销售效果。因为新媒体的算法机制,核心在于内容,内容自带流量,而不像淘宝,天猫那样在于烧多少钱。
选品上,很多时候这个品类它的精神属性够不够强,也决定了它到底好不好卖。如果说在精神文化上达不到消费者阈值的时候,他必然卖不动。你比如说泛家居行业,抖音目前有6亿用户,泛家居行业的人口可能不超过500万,也就是说如果是做制造业,建材类的一个抖音号,他如果能达到500万真实粉丝量,他绝对是一个行业巨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么在庞大的人群中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喜欢石湾公仔的目标人群,只要找出来,每天推送他们喜欢的内容就能起到销售的效果。我觉得小众行业并不在于流量的大小,而在于流量的精髓性。
Q:说到品类,潘大师的“虫、蚁、花、果”独具个性的创作将佛山的陶艺引领走向不同寻常的道路,这传统变得“不传统”这创新的方法论是什么?作为佛山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会长,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您觉得如何打造佛山乃至中国艺术陶艺的IP呢?如何看待新型技术介入传统艺术创作,商业表达和艺术创作应该如何衔接?
潘汾淋:我曾说艺术家的天职就是打破成见,我的创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我的方法论在于引导创作与培养消费。
作为艺术家不能跑离消费群体太远,否则消费群体看不到你,起不到引导作用。但又不能在消费群体当中。引导创作好比一场长跑比赛,你能赢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成为跑在前面的那几个,并与后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一定要用超前的眼光培育潜在消费群体的喜爱,学会用世界通俗的表达方式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懂作品。
艺术IP的保护和开发价值归根结底首先得让你的作品有户口,商标注册或是版权登记,然后才形成衍生品或代工生产等开发形式。打造中国艺术陶艺的IP首先从精神性、独特性、传播性、商业性四个方面去进行打造。
1、精神性:中国已经由底层物质需求向高层精神需求转变。而艺术陶艺恰恰是这种精神需求最好的服务载体。对于弘扬传承地方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2、独特性:陶瓷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独特的位置。中国人对陶瓷的感情几乎是融入血液中的,中国就是陶瓷,陶瓷代表着中国。
3、传播性:很多人都喜欢陶瓷,但对陶瓷的生产和烧制过程了解得并不多,喜欢陶瓷的人,定会对陶瓷痴迷,甚至会去寻踪觅迹,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喜欢陶艺和DIY陶瓷手工。有如此庞大的客户群,完全可以通过艺术陶瓷打造出一个好的高端IP产品。
4、商业性:艺术陶瓷无论是从产业链和价值链都有很大的潜力,从普通的装饰品到收藏品,市场的需求、供给,经营、获取等等,整合艺术陶瓷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都有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
新型技术可以给艺术家带来更大的便利,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来实现传统艺术家无法企及的产出。但这一切回到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称之为艺术,真正具有收藏及跨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仍然是凤毛麟角。其次也与藏家群体有关。藏家永远喜欢孤品,喜欢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断扩大市场的作品也只能算是产品、衍生品。
从个人经历来看,艺术品在商业表达和艺术创作要考虑故事性、独特性、娱乐性、建立粉丝群、布局衍生品市场等五个内容。
1、故事性: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和寓意才能吸引人,好的IP故事是成功的前提。决定你的作品能否走得更远。
2、独特性:选取不可替代的资源,凸显唯一性和排他性。
3、娱乐性:依托陶瓷的独特生产工艺,让参观者对陶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新奇感受和体验,让参观者参与陶瓷制作,去接触,去体验,形成独特的娱乐感。这种独特的感受会增添用户的黏性和回头率,有助于品牌提升和推广。
4、建立粉丝社群: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管理客户,建立粉丝社群,能够更好地为电商引流。
|